這本書在說什麼?
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
他使用動物的角色來詮釋心理諮商的過程,並將作者想要敘述的議題,
一併融入諮商過程中,以此展開一系列完整的諮商療程。
內容不僅使用對話過程詮釋,還穿插圖片,使人讀起來更輕鬆無負擔,即使是青少年也能接受的程度。
透過一來一往的對話方式,述說20幾個專業名詞自己的情緒來源。
起初的蛤蟆從風光的狀態到情緒低落,什麼都不想做的時讓我想起身邊還有自己,
那些在鬱期卻不自知,即使再怎麼強迫自己也無法好轉的樣子,
同時當身邊的朋友紛紛勸蛤蟆看心理醫生時,
也不相信會有什麼改變,同時也只是期待心理諮商師---蒼鷺會直接與他述說方式,
且直接指使他該怎麼做怎麼做,然而,這其實是許多人對諮商的一個誤解
那什麼是心理諮商呢?
認識心理諮商
常常會聽到身邊的人說,我不要去諮商或是我不要跟精神科
其實,這兩種是有很大的區別的
-心理諮商
舉凡有任何的困擾,不管是生活、情緒、感情... 等 ,無法釐清得問題
都可以透過諮商師藉由一問一答的方式,協助引導你思考並找到方向
你會說,找朋友聊不是也一樣嗎?
但朋友能一心一意在你迷茫,專心一至的在你身上嗎?
或是能夠持續穩定的追蹤你的狀況,並用客觀理性的角度
同理你,接住你的情緒,並幫你分析嗎?
而這,就是朋友與諮商師的差別
-臨床心理師
主要是藉由精神科醫師轉介,並藉由一系列的衡鑑工具,
幫你進行分析,並藉由精神科醫師開立藥物
屬於病理上或生理上的治療
本書重點
蒼鷺在書中藉由引導方式,讓蛤蟆了解到當我們在面對不同情境時,會有的[三種自我狀態],
這三種狀態會因應我們過往經歷的相似事件,延伸出類似的行為反應
而後,再藉由[心理地位]演示出我們在相同情境下,不同的人會有的情緒反應
-三種自我狀態
我們學習在學習辨識這三種狀態中的自己,不是為了要自己只在成人自我狀態
而是能夠理解那個當下自己的行為反應與情緒
以此才能隨時切換自己的狀態
兒童狀態
a.自然型:使用基本的情緒反映事情,快樂、悲傷、憤怒、恐懼
(可以看腦筋急轉彎1,電影中也正確的使用許多兒童發展狀態的情緒)
b.順應型: 順從
蛤蟆在對談中,想起自己小時侯常使用 "鬧憋扭" 這個情緒,
但其實這個情緒就是"生氣"這個情緒演化出的行為反應,
蒼鷺說:假想你和你個很高壯的人在一個星球下,你不滿時會有什麼反應?
書中的這些比喻,很好讓讀者又帶入到小時候得情境,
這也使我們更能再次理解兒童狀態的自己
成人狀態:負責
父母狀態
a.挑剔型:指責自以為是、發脾氣
在這個狀態的我們,不一定是挑剔身邊或外在的人事物,
有時我們也會挑剔自己。
像是我們明明完成一個人人肯定的事情,或是在自我對話時
卻仍然否定自己,覺得還有哪裡不夠好
但我們都忘了,我們也需要肯定自己,去認同那些努力的部分
b.教養型:我都是為你好
-心理地位
分為四個狀態,蒼鷺藉由叫計程車,但計程車卻延遲的事件讓蛤蟆反思
:為什麼司機遲到?這時你是責怪自己還是埋怨司機呢?
這個例句也讓我們知道,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心理地位是怎麼劃分的
(下圖為心理地位的四個象限)
細絲品味,我的觀點
每個人都要學習更認識自己的情緒
有時候我們在面對不熟悉的事件或是意外事件時,會有較多的情緒反應,
這樣得情緒波動不僅影響生活也讓精神無法穩定
但如果能好好的了解,
就像考試前練習模擬試題一樣
也會幫助我們能更好的穩定情緒
開始理解,才能開始接受
因為理解自己怎麼了,怎麼那麼生氣,怎麼覺得委屈
才能開始排除困難也能比較穩定狀態
書中有句話是:
「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,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,就要『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』,並理解這些情緒。如果你否認它們,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,結果就像截肢,就如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,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。」